“刘禅,你不错,封你个骠骑大将军!”
“太子刘璿,给你个奉车都尉,以后给我开车吧!”
“其余的文武百官,也别闲着,官复原职,俸禄照发!”
他甚至还挺有人情味地跟这帮降臣说:“哥几个,算你们运气好,碰上了我邓艾。要是换了别人,你们现在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有水平?特有大将风范?
换个角度想想。
你是一家分公司的总经理,辛辛苦苦拿下一个大项目,然后你直接在项目现场,就宣布给对方团队发offer、定薪资、分红利。
你觉得,远在总部的董事长司马昭,会怎么想?
他会夸你“办事效率高”?还是会觉得你“想自立为王”?
权力这东西,最核心的不是决策,而是分配。特别是胜利果实的分配权。
邓艾错就错在,他以为打下江山,自己就有权决定这江山怎么分。他这是在动司马昭的“基本盘”。
司马昭真正恼火的,不是邓艾封了谁的官,而是邓艾这个“擅自封官”的动作本身。
这等于是在公开宣布:“这块新地盘,我邓艾说了算!”
这份奏折送到洛阳,在司马昭眼里,那不是捷报,而是一封挑战书,一张催命符。
二、同僚的刀,最致命
职场上,最想让你死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的同事。
尤其是那个业绩跟你差不多,却总被你压一头的同事。
钟会,就是邓艾的这位“好同事”。
钟会是谁?出身颍川钟氏,标准的士族门阀子弟,年轻有为,是司马昭身边的大红人,被誉为“当世张良”。
这次伐蜀,司马昭给了他十万主力大军,浩浩荡荡走正门。
而邓艾呢,带的是偏师,走的是小路,干的是奇袭的活。
结果呢?
钟会的主力被姜维死死地挡在剑阁,寸步难行,正愁得抓耳挠腮。
突然消息传来:邓艾已经把对方老家给端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钟会当时的心情。
这就好比你带着最强的团队,啃一个最核心的项目,啃了半年,报告都写好了“我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结果隔壁部门那个一直被你瞧不起的二愣子,一个人绕到客户老板家里,陪他打了一晚上麻将,第二天合同就签了。
这已经不是打脸了,这是把脸皮撕下来,放在地上用脚踩。
嫉妒,是人性中最原始的火焰。
但对钟会这种人精来说,光嫉妒是没用的,他要的是“弄死你”。
告黑状,那也是个技术活。
钟会太懂他的老板司马昭了。他知道司马昭最怕什么——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手下太强,强到不受控制。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先是模仿邓艾的笔迹,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奏报。
原本谦恭的言辞,被他改得飞扬跋扈,处处透着一股“老子天下第一,你司马昭也得听我的”味道。
这封信,就像一勺滚油,浇进了司马昭本就燃着火的心里。
接着,他又联合监军卫瓘,一起上书,言之凿凿地说:“邓艾有反心!成都那边已经挂起他的旗帜,蜀地百姓只知有邓艾,不知有魏帝了!”
这就叫“虾仁猪心”了。
对于一个权臣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的威望被别人取代。
钟会的每一刀,都精准地捅在了邓艾的要害上,也捅在了司马昭内心最敏感、最恐惧的那根神经上。
同僚的刀,不见血,却最致命。
三、老板心术:权力无分享
让我们把镜头切到洛阳,看看大老板司马昭的办公室。
当邓艾的“捷报”和钟会的“密报”一前一后摆在他的案头时,司马昭可能连眼皮都没多眨一下。
他关心邓艾是不是真的要反吗?
不,他一点都不关心。
他只关心一件事:权力的链条,有没有脱离他的掌控。
作为一个即将完成“篡位”这一终极KPI的权臣,司马昭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个将军,而是一个帝王。
帝王心术的核心是什么?
是制衡,是猜疑,是绝对的控制。
一个忠诚但能力平平的将领,远比一个功高盖世但思想独立的将领,要可爱得多。
邓艾的悲剧,从他翻越阴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他用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打破了司马昭精心设计的权力平衡。
在司马昭的原计划里,伐蜀应该是钟会主导,邓艾和诸葛绪辅助。大家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最后胜利果实由他这个总指挥来分配。
可邓艾这匹“黑马”横空出出,把整个节奏都打乱了。
他不仅抢了钟会的风头,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在极端情况下,他可以不依赖中央的指挥,独立完成一场灭国之战。
这对司马昭来说,是比蜀汉十万大军更可怕的威胁。
今天你能独立灭掉蜀国,明天是不是就能独立在蜀地建国?
所以,邓艾必须死。
不是因为他“谋反”,而是因为他“有能力谋反”,并且“不按流程办事”。
司马昭派人去抓邓艾,用的是一辆“囚车”。
这个细节很关键。
这不是请你回来述职,也不是请你回来问话,这是直接定了性:你就是个犯人。
至于后面钟会也反了,那只是这场权力斗争的余波。
司马昭真正要解决的核心矛盾,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掐死一切可能挑战他绝对权威的苗头。
正如后世那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司马昭来说,邓艾的功劳越大,鼾声就越响,也就死得越快。
四、官场“老实人”的绝杀
在这场致命的权力游戏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卫瓘。
卫瓘,在很多人看来,是个“老实人”。他不像邓艾那么刚猛,也不像钟会那么阴险。
他更像是一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经理人。
司马昭派他去成都,名义上是节制诸将,实际上就是去处理邓艾和钟会这两个“刺头”的。
卫瓘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是个要命的差事。
钟会想借他的手杀邓艾,然后把“逼反邓艾”的锅甩给他,这叫一石二鸟。
卫瓘怎么做的?
他先是带了少量兵马,到了成都,并没有直接去抓邓艾。
而是玩了一手阳谋。
他把邓艾手下的高级将领们都请来开会,然后出示司马昭的命令,说:“我是奉命来抓邓艾父子的,这事跟你们没关系。谁要是乖乖听话,荣华富贵少不了。谁要是敢跟着邓艾闹,夷三族!”
这话一出,邓艾的亲信们,心里那杆秤就开始晃了。
一边是前途未卜的造反,一边是总部许诺的荣华富贵。
这道选择题,实在太好做了。
于是,第二天卫瓘去抓邓艾的时候,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邓艾还在睡梦中,就被装进了囚车。
卫瓘这一手,既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又化解了钟会的奸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官场操作。
但故事还没完。
钟会一看奸计不成,索性自己反了。结果兵败被杀。
按理说,邓艾的冤屈可以洗清了吧?
此刻,最希望邓艾死的人,变成了卫瓘。
为什么?
因为他之前和钟会一起诬陷过邓艾。这事儿,邓艾是知道的。
如果邓艾活着回到洛阳,在新老板司马昭面前,把自己这点“黑历史”一说。
他卫瓘,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是官场生存的第一法则。
于是,卫瓘做出了他“老实人”的最终选择。
他找到了一个叫田续的将领。这个田续当年因为打仗犯错,邓艾差点杀了他,所以对邓艾恨之入骨。
卫瓘对田续说:“去,把邓艾追上,干掉他。这功劳,算你的。”
一个怕被报复,一个想报私仇。
两人一拍即合。
最终,在绵竹西,田续追上了邓艾的囚车,手起刀落,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卫瓘,这个看似无辜的“老实人”,用最冷静、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了对邓艾的绝杀,也彻底堵死了自己所有的后顾之忧。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在权力绞肉机里,拼命想要活下去的“正常人”。
结语
所以你看,邓艾之死,跟什么“性格决定命运”之类的鸡汤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本质上,就是一场关于“权力分配”的冷酷清算。他不是死于敌人的强大,而是死于自己人制定的、那套看不见的规则。
他用生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你可以为老板打天下,但千万别妄想替老板分天下。
如果你是邓艾,在成都城破、大功告成的那一刻,手里握着能横扫天下的精兵,面对一个远在千里之外、注定要猜忌你、除掉你的老板司马昭,你会怎么选?是乖乖交出兵权,把身家性命寄托在老板那虚无缥缈的“仁慈”上,还是……索性把桌子掀了,自己来当那个切蛋糕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西晋] 陈寿 著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西晋] 陈寿 著
《晋书·文帝纪》,[唐] 房玄龄等 著
《资治通鉴·魏纪》,[北宋] 司马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