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班纳吉发现:
以上这些带有歧视色彩的评论,或许是有一部分影响,但都不是贫穷的根本原因。
更多更重要的致穷原因是:
贫穷的人,因为当下的境遇所迫,只能顾得到眼下,没办法着眼未来,更不要说投资未来;
而且因为贫穷,导致了信息的滞后和匮乏,以至于眼界变得非常狭窄,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
因为眼界狭窄,导致不注重教育,进而进一步的减少了下一代的成功机会……
你看,这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什么自律、勤奋、刻苦那都是品格方面的事情,跟现实的状况,没有太大的关联。
至于懒惰、短视、只追求当前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都通用的短板,不分贫富,大家都差不多。
就说“懒”这个特征吧,难道有钱人就不懒吗?要我说有钱人好像更懒,啥都要别人伺候呢。
只要是人,都喜欢追求舒适,要想抓住眼前的一点利益和好处,这不能怪到穷人头上。
很多时候,贫穷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2,“饥饿”会转移一个人的注意力,穷人会更加怀疑想象中的机会,怀疑其生活能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2,“饥饿”会转移一个人的注意力,穷人会更加怀疑想象中的机会,怀疑其生活能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作者去了一个贫穷的山村,采访了一名贫穷的村民,他的名字叫欧查·姆巴克。
作者:“如果有更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欧查:“我会买更多食品。”
作者:“如果又来了一笔钱呢?更多的钱。”
欧查:“我会买好吃的食品。”
这时候,作者感到无话可说,然后环顾四周,发现他家破旧的墙壁上,挂着一台电视机。
作者问道:“如果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为什么还要买电视机?”
(电视机的价格,对于那个地方的人的收入来说,非常昂贵)
欧查微笑着回答:“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您发现了吗?
真正贫穷的人,他的人生中,面临着两种比较大的危机:
第一,生存危机。
也就是吃饭问题,吃不饱,穿不暖,多数时候都很窘迫,大部分精力都要用来赚吃饭钱;
第二,希望危机。
当一个人整天总是 觉得很饿、很穷的时候,他会觉得:
人生真的好没意思,一天天就为了一口吃的,跑来跑去费劲地挣钱,烦死了,精神压力特别大。
有句话是说“贫穷会带来乏味”。
一个乏味的人生,压得人喘不过气,人就会更加追逐短暂的快感, 比如说看电视、看短视频,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忘掉生活的烦恼和忧愁。
所以,那些贫穷的人会说“电视机比食物还重要”。
我们人类是高级的动物,有着非常广泛的情感需求。
而电视机、短视频等等一切能够在几秒钟之内,给他带来慰藉和快感的事物,是贫穷的人生中所必须的“精神止痛”。
这也是为什么说:
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窘迫,更是精神上的无望。
当一个人被全面剥夺了生活的乐趣,生命中只剩下赚钱吃饭这个目标时,他对未来会丧失憧憬,会变得非常绝望;
从而,不再去规划,不再去畅想,也不再充满盼头……
从这个角度来说,“短视导致贫穷”这个说法有失公允,而“贫穷导致短视”好像更说得通。
更多《贫穷的本质》书中精华
贫。穷。
——让我们认真的发出这个词语的声音。
你会发现:
这两个字,光是说出口,听上去,就会让人莫名有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感觉。
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两个字,避之而不及。
但很多时候,却又无奈地与之相伴。
过去很多理论,包括有些书籍和网络大V,都会把“贫穷”贴上羞辱的标签:
懒惰闲散,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井底之蛙……
的确,这种说法非常的犀利,说到很多人心里去了:
成功人士听了会沾沾自喜,而贫穷的人也往往自认卑微……
从现在开始,请停止这种想法!!
实际上,造成贫穷的原因,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如果不知道原因,只跟着表象去起哄、去随大流的思考,很难逃出思维的窠臼,进而一直穷下去;
多读书,读好书,从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对自己有一个本质的提升,才是脱离贫穷的重要的一步。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为什么能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作者班纳吉并非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过着上流社会生活的“砖家”,拍着脑袋洋洋洒洒批判贫穷的那种学者,而是——
自己跑到那些贫穷的地区,把自己置于贫穷的环境,去亲身体验、观察、加入贫穷的生活,去面临穷人所面临的问题。
这才是探讨贫穷本质的正确姿势啊!
阅读,吸取真知灼见,然后学会独立思考,这样的人生,会越走越顺。
阅读,是一种最廉价的成长方式,虽然廉价,却很有效。
祝愿你,摆脱贫穷,青云直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