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名相 萧 何
沔阳因水而得名。古代汉水也称沔水,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有“浮于潜,逾于沔”,相传由孔子编定的《尚书》也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中只有沔水,没有汉水之称谓,《水经注》则沔、汉同时出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漾水东流为沔,盖于沔合也”,所以流经旧州铺南面的汉水也就是沔水,现在称汉江。
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所以萧何在沔水之北所筑之城就叫沔阳城,也因为是萧何所筑,也被称为萧何城,北齐政权于公元550年左右修撰的《魏书·地形志》中记载“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即沔阳城)”。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经定军山一战击败曹操,迫使曹军退出对汉中后,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王朝的基业并开启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新局面,故后人也称此地为“兴刘寨”,意指刘备的帝王之业是从这里兴起的,又因为刘备死后谥号为昭烈皇帝,所以又被称为“昭烈故都”。据研究考察,设坛处大体位置在沔阳故城西门外,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现有烈女庙(当地百姓称女儿庙)在其遗址上。
经历千百年历史变迁,如今,沔阳故城已不复存在,成为勉县旧州社区。原西门城头顶端的“沔阳旧址”、“昭烈故都”砖刻门匾,也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唯一能够证明其过去显赫地位的历史遗迹,就是刘备设坛称汉中王遗址了。历经整整一千八百年风雨的坛址现在仅剩下一些模糊的痕迹和光绪年间署沔县事杨恩锡立的“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 碑石一通,向人们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
来源:赤土岭文协 黄利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